猪是如何成“精”的?小猪佩奇成为新一代“猪精女孩”
“猪精”一词最初是在一场微博骂战中产生的。 但其实,这句话的一个更早的版本是“猪猪妹”,形容的是一个可爱性感的女孩子。 就这样发展了,一个贬义版的“猪精妹”诞生了。
《知道》()跟你聊聊,猪是怎样变“精”的?
小猪佩奇成为新一代“猪精女孩”(视觉中国/摄)
虽然妖能不能成灵还不确定,但在这个时代,各种成灵的故事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 除了是个会演戏的某明星,还有一个长相完美的都市“骨魔”。 就连五岁的粉色小猪Peggy最近也被人称为“猪猪妹”。
猪是怎样变“精”的?
“猪猪女孩”不仅仅指生活在表情符号和网络笑话中的页面。 如果长胖了,吃得跟猪一样多,戏多了,也就是所谓的“猪精”。 而“猪精妹”也常被用来diss那些长相普通,但自我感觉良好,喜欢给自己添戏的女生。
“猪精”一词最初是在一场微博骂战中产生的。 微博红人“理发店吹哥”与其经纪人博主的骂战中,粉丝互称“猪精妹”。 顿时,这句话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两天之内,几乎所有人都学会了用“猪灵女”来称呼自己讨厌的女孩。
但其实,这句话的一个更早的版本是“猪猪妹”,形容的是一个可爱性感的女孩子。 就这样发展了,一个贬义版的“猪精妹”诞生了。
那么,猪是怎么变“精”的呢?
“猪精”一词来之不易(视觉中国/图)
事实上,“猪精妹”作为一个新兴的网络流行语,是不同语言“模因”的拼接。
基因通过遗传繁殖,模因通过模仿。 道金斯在讨论基因的自我复制和相互竞争促进生物进化的基础上,模拟了生物遗传单位基因(gene),提出了文化传播单位模因(meme)。 随后,新达尔文主义者大大拓宽了模因的指称范围,认为“任何信息,只要能够通过广义的‘模仿’过程‘复制’,都可以称为模因”。
根据这一理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媒体语言,其传播方式严重依赖复制和模仿。 它的形成要归功于语言模因的力量。
轻松上网
其实,如果你留心过,就会发现在“猪猪女”和“猪灵女”出现之前,以“猪”和“灵”为中心的两个系列网络名词早已家喻户晓。
比如时下流行的表情包“笑猪”是2017年新出现的网络流行语,描述的是人们笑得喘不过气来,吸气时发出猪一样的咕噜声。 今夏以来,全网掀起一股“云吸猪”热潮。 猪一反原来好吃、懒、脏、腻的形象。 各种可爱的小猪称霸表情包世界,大家疯狂转发小猪。 年轻的。 卡通《小猪佩奇》中的一系列头像和表情包风靡网络; 现在,一段用当地方言配音的“猪猪佩琪在四川/长沙/桂林/……”的恶搞视频在网络上疯传。 猪被人宠坏了。
“吸云猪”风潮离不开相关语言模因的影响(资料图/图)
可见,以“猪”为核心的语言模因在其语境中异常活跃,像思想病毒一样传播感染。 于是,“猪猪妹”这句萌语诞生了,成为一种新的语言模因再次流传开来。
“X经”结构的流行语也很多,形式简单,易于传播。 “ fine”,即“ has fine”,引申为具有某种属性和更深层次的人。 人们熟悉的“戏精”,指的是非常愿意给自己加戏,提升存在感的人; “柠檬精”,习惯性爱酸别人的人,喜欢柠檬。
当“X本质”结构的语言模因嫁接到褒义的“猪猪妹”上时,就产生了贬义的“猪猪妹”。 “吹头哥”事件后,“猪精妹”走红,女生拿来自嘲。 ”。
贬义版“猪灵女”的走红,与网络流行语及其使用者的特点有关。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比达72.1%。 网络学科的年轻化也带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年轻化,年轻网民更喜欢新奇、辛辣、讽刺、反讽的网络流行语。 相比憨厚可爱的“猪猪妹”,“猪精妹”犀利刻薄很多,容易吐槽,也更迎合网友的猎奇心理。
另一方面,负面事件也是其疯狂传播的主要文化媒介。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说法,人们在感知他人的过程中,更关注负面信息,即对负面信息的重视程度高于正面信息。 尤其当此类负面信息与他人的价值观或行为有关时,这种倾向更为明显。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认为,坏事比好事对人的影响更大,这就是为什么正面信息没有负面信息传播得那么快、广泛、受到更多关注的原因。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万里”。
可以说,点燃“猪灵女”热度的“吹头童子”事件就是这种心理的当代现实主义。 粉丝打架可不是什么好事,这种攻击女性颜值和人品的言论再次引爆,引来不少围观群众,广为流传。
起源于骂战的网络用语也不例外,往往带有贬义色彩。 比如2012年流行的“屌丝”一词,它的传播就是百度贴吧上“李易霸”和“雷霆三巨头”的较量造成的。 后者一怒之下,将前者、足球运动员李毅的粉丝“一思”辱骂为“屌丝”。 众所周知,这个词的本义是骂人的话。
不过现在翻翻朋友圈,每天都能看到几个“精致的猪猪妹”。 他们可能衣着时髦,或拥有美丽的身材,但他们喜欢称自己为“猪精”,甚至乐此不疲。 那么,“猪精妹”是如何成为女生自嘲的必备词汇呢?
“猪猪妹”变态
但是,由于网络流行语是用来调侃吐槽“游戏化”的特点,当它被大范围使用时,其贬义通常会被消解,当人们拿它来开玩笑、闹笑话时,就会慢慢转为中性。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屌丝”一词至今仍是经典案例。 在随后的骂战中,“夷丝”们不以为耻,反而自豪,自称“屌丝”,改变了这个词原本低级、低俗的出身。 此后,这个词也以“病毒式传播”的形式迅速传播开来,扩展成为一个中性的、广泛使用的网络流行语。
同样,“猪精妹”也变成了一个自嘲的女团,慢慢失去了侮辱的意味。
毋庸置疑,自从“猪精妹”走红以来,作为一种新的语言模因,其不断的复制传播也是因为它契合了当下网民的集体文化心理。 一个重要传播领域是“粉丝圈”:《中国新说唱》播出时,选手PG One的粉丝一度被称为“猪灵妹”,薛之谦的粉丝也被讽刺为“猪灵妹” . 杨洋为美团外卖打的广告还被做成了“猪精系列”表情包:“来,我看看又是哪个‘猪精妹’在叫外卖!” 粉丝是传播它的有效催化剂。
当人们关注网络流行语时,却忽略了流行语本身的含义(视觉中国/图)
此外,这个流行语指的是由来已久的“减肥”趋势。 如何避免成为油腻的“猪精妹”? 减肥不是说说而已。 当今社会,瘦就是美,胖已经是一种原罪,对“身材”的要求是女性的集体负担。 既然挣脱不了,不如破罐子破摔,用“猪精”来污蔑自己。 不就是一种自我安慰吗。
正是因为对蛛丝马迹的敏锐把握,无数营销号化身为无形的推手,不断将“猪精妹”推向风口浪尖。 打开微信朋友圈,你会看到诸如“如何避免成为XX猪猪女孩?”之类的标题。 “很多文章其实只是蹭热度,推销各种减肥产品和化妆品。
“猪灵女”,它就像一个时代的漂流瓶,在不断捡起又扔掉的过程中人可以修炼成精吗,人们更在意的并不是这个词背后的事物本身。 不妨借此笑骂骂骂,宣泄情绪,获得集体归属感。 和无数其他网络流行语一样,既是对时代文化的维护,也是自嘲的狂欢。
九软件 版权声明:以上发布的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