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家中医学的未来身份人们常说的原因
2. 中医的未来定位
人们常说中医“博大精深”。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医学生很容易成为下面这样的人。
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中医本来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随着传统文化的衰落,中医似乎成了合法的“继承人”。 在传统文化范畴中,没有人能像中医那样具有包容性,它与其他门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易》、兵法、天文、历法、烹饪等,都或多或少地渗透到中医中。 中医药几乎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 学生也很容易由点到面地涵盖广泛的话题,从而无形中继承传统文化的其他内容。
语言学家
中医的经验大多记载于古今文献中。 作为一个学中医的人,不看文学是不可能的,有些文学又涉及到其他文学。 文学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你,从文献到文学,阅读文学几乎伴随着你的一生。
当你阅读大量文献时,你会对文献产生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于是你不知不觉地想成为一名语言学家。 文学就像一个黑洞,会慢慢消耗你的能量。 从《黄帝内经》到当代教科书、青灯卷轴,让你难以自拔。
版本主义者
恕我直言,中医书籍最麻烦的缺点就是版本太多。 由于传播过程中的混乱、增补、篡改、印刷错误等原因,版本泛滥。
当你阅读A书时,你需要参考B书,甚至C书。而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同一本书也会因为校勘不同而迫使你多参考一本书。 就《伤寒论》而言,有唐本、宋本、成本、赵本、桂林古本、康平本、康植本。 你可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理解这些版本。
各路学者
阅读大量的中医文献,了解中医的脉络和流派,你可能会成为各种理论的专家,知道哪些理论强,哪些理论弱。 这些医生仿佛就是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谁擅长什么功夫,谁又与哪个门派不和。
你或许会成为“王语嫣”,对各派刀剑都了如指掌,立马就了如指掌,甚至在场下指导别人,但自己却未必能拿得住三尺铁物。 中国幅员辽阔,加上古代交通不便,医者活动范围有限,难免会出现众多教派。 其实,不仅中医如此,武术、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也如此。
藏书家
天上有说不完的麻雀,人间有说不完的书。 中医书籍太多了,除非你的大学有图书馆,否则你会一直买书。 中医书籍不断出,所以你得不断地买。
那时,我的同学“飞”是一个非常喜欢买书的人。 他经常在周六五点钟叫我去朝天宫找书。 天黑了哪里可以看国医高手,有些人已经离开了摊位; 天一亮,城管一上班,他们就散去。
周日或者课少的时候,我们经常去塘子街的二手书店。 每次回家,“飞”都会提着装满书的大箱子回来。 “飞”只是中医的一个缩影。 我敢说,藏书几千到上千册的中医学校很多,但达到这个水平的西医书籍却很少。
一个学中医的学生,成为这样或那样的学者很容易,但成为一名中医却不容易! 在这里,不仅靠读书,还靠行医艺术和人格魅力,靠人脉,靠环境,靠销售能力,甚至靠运气。
以上摘自《觉醒十年静芳梦》
九软件 版权声明:以上发布的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